丁家阿婆(转贴)

清清水云间 人已围观

丁家阿婆

丁家阿婆这个称呼,大约是从某个孩子的家人口中传出来的,只要一听到它,外婆就会丢下手头的活计,喜滋滋地掏出她的工具,开始「工作」。

外婆是个普通的旧时代妇女,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,小脚,没有上过学,很会传统的女工。外公,母亲姊妹几个,包括我们这辈小时候穿的棉鞋,棉袄,都是外婆一针一线缝出来的。

然而,除了一些时代的共性之外,外婆有项特殊的技艺,令她的生活略略不同于那时候的女性。记得我小时候,有个感冒发烧,一般不怎么去医院,总是由外婆给我医治,她有一套祖传的摸筋手法。一小碗白酒,一块生姜。用生姜蘸白酒,在头部,颈部,背部等几个穴位处擦拭,然后用手使劲地拎,捏,按。小时候因为吃不了痛,常常哇哇大哭。待到哭过,痛过之后,病也已经消了大半。

邻里间的小孩有个小毛小病,也会找外婆摸筋。无论什么时候过来,外婆就会丢下手里的活计,给孩子摸筋,她把这事当做工作一样认真对待,而这项民间医术,在外婆做来,颇有些手到病除的功效。

日子久了,邻里街坊的亲戚也会抱孩子过来,甚至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患者。外婆的「工作」于是也日渐繁忙。

因为外婆摸筋不收费,总有些初来的人,为了要交医药费,而跟外婆「理论」。外婆总是耐着性子跟人家说,摸筋不费本钱,她也有子女孝敬,不靠这个生活。末了,总是把人推推搡搡地送出门外。但还是会在某个清晨,一打开门,发现地上摆着一堆东西,或者是刚摘下来还带着露水的蔬菜,或者是一袋白白的大米,那是觉得过意不去的孩子家人送来的。外婆总是把能存放的东西先收起来,等到下次那人再抱小孩来看病,就把东西又还给他们,还不了的,就找点别的东西补上。来就诊的,也渐渐知道了外婆的脾性,不再送东西,但走时总是连连道谢。

我总想,外婆摸筋很耗体力,病患走后,她总要坐着休息一阵子,即便不收钱,收些农产品,补补气也是可以的吧。但外婆说,来她这里的,一般家境都不太好,如果家境好些的,就会去正规医院。他们拿过来的米粮蔬菜说不定都是从自己口里省下来的。

也不知是谁头一个传出去的,前来就诊的人,对外婆有了这个特定的称呼,「丁家阿婆」。只要听到敲门声,外加一句「丁家阿婆在家吗?」我们就知道,有患者来了。这时外婆就会乐颠颠地跑去开门,把人请进来,然后麻利地拿出她的工具,给孩子摸筋。

外婆最高兴的时候,是在她摸完筋后,一些懂事的孩子揉着哭得有些红肿的眼睛,冲她说一句:「谢谢阿婆。」那时,外婆的笑容仿佛是从心底泛上来的,她乐呵呵地轻抚孩子摸过筋后红红的小手,把要注意的事情再仔细叮嘱一遍。

随着岁数的增大,外婆渐渐有些力不从心,外公心疼外婆的身体,也不同意她继续摸筋。于是外婆家孩子的哭闹声,以及大人的道谢声,开始稀疏起来。但我们知道,外婆还是想着惦记着她的这份工作,因为只要听到谁家孩子的哭声,外婆的神情也会变得不一样。在外婆去世以后,偶尔还会有人,抱着孩子来摸筋。当知道丁家阿婆已经故去,来人常会在原地呆立半晌,然后述说外婆曾经给他们家孩子看病时的情形,满脸遗憾与惆怅。

外婆不是大夫,甚至她不能像大夫一样给病人开药方,但她时刻为病人着想的态度,让许多抱着孩子前来就诊的人,深深地记住了那个称呼,丁家阿婆。

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

www.dfg.cn

评论一下,作者需要你的鼓励!
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戒色吧随机戒色语录图片
    戒色吧随机戒色语录图片